[專文]広島市環境局中工場

谷口吉生(2004)
/ 広島市中区南吉島一丁目5番1号

最近看了濱口龍介的長篇電影「在車上」,發現周遭大半的朋友都沒聽過這部充滿文青風格的日系作品,電影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作,入圍了奧斯卡等多項國際大獎,然後有憋尿的180分鐘長度,關於電影的劇情與心得就不再評論。只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某個拍攝場景,是多年前和好友們造訪過的美好回憶,相信這個冷門的景點會因為電影而再度翻紅,成為聖地巡禮的一部分。

其實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戲劇癡,但都不太敢寫電影或戲劇的評論,除了擔心不小心爆雷,而每次看戲,大半時間都在觀察背後的拍攝場景和手法,每次看完都只想立刻挖掘出那些聖地美景,就怕在其他事物上不夠深入賞析,只有拙劣的淺見,所以以下的電影雷,就只有建築空間的雷。

曾經有個說法是,除了那些偉大的美術館博物館、宗教空間以外,要看建築家是否稱得上大師,設計令人厭惡的鄰避設施或許是個不錯的判斷方法,在「在車上」這部電影中,其中一幕是女主角帶著對廣島不熟的男主角,來到廣島市的垃圾焚化爐(広島市環境局中工場),並且像個建築導覽員一樣,將冷門的景點介紹給了男主角,並直接了當說明她對這裡的愛。

我也喜歡廣島市的垃圾焚化爐,它是由日本知名建築家谷口吉生設計的,這個案子除了解決垃圾處理設施所帶來的公害問題,也面臨了敏感特殊基地與周遭環境上的挑戰。前往焚化爐的方式很簡單:只需在市中心的和平紀念公園前搭巴士,坐往南部海邊的終點站即可。垃圾焚化臨著瀨戶內海的廣島灣,基地座落於廣島市中最主要的道路「吉島通」的終點,而道路的另一頭就是和平紀念公園,也就是說,建築物坐落在從都市到海洋的重要景觀軸線上,而由於垃圾處理需要龐大的處理設施,無論怎麼拆組分解,都會牽涉到整體視覺的影響。如何處理這樣可觀的量體對都市的回應,便成為設計時的最大課題。

一般來說這樣的嫌惡設施,大部分的設計團隊都會替整體外觀加上彩繪,或是作成與周遭同色的設計,試圖去隱匿龐大的建築量體,這是不論在台灣或是國外都很常見到的手法。建築師谷口先生在此發揮完全相反的手段,嘗試使用新的手法,面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間,直接與設施本體正面對決。

首先為整合空間機能,建築師將所有垃圾處理設施,收納在均值的巨大方形量體之中,並用厚0.8mm不鏽鋼浪板包覆整個建築,其中包含60米高的煙囪,也以多邊形取代傳統圓形量體。這樣幾何鏡面的建築型態,呈現出高科技的未來感,隨時間推移所改變的陽光照射在建物上也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,既然無法降低量體對環境的壓迫,那就用反射照映的方式,彷彿都市中約30米的巨大金屬雕塑,映射出周遭的環境與活動。

極簡的現代主義外觀是人們對谷口的第一印象,而需要親自體會的活動動線安排,才是建築師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地方,不論是狹小基地見微知著的「鈴木大拙館」、致敬清水寺參拜路徑的「豐田市美術館」、或是東京銀座的迷宮商場「GINZA SIX」,都能感受到建築師不斷創新突破的感受。本案在吉島通的終端,與既有垃圾處理作業做出動線區隔,一樓供垃圾車進出,外來人士則抬高動線從空中穿過建築物;並為了呼應基地環境,在登上建築內部之後,順著進入貫穿量體的玻璃隧道,這個隧道暗示了城市軸線終點的延伸,而隧道的出口正是面對瀨戶內海的廣島灣;同時這樣的活動型態安排也增添了人們在建築裡的體驗與感受,即來訪的人們進入這個隧道,可透過玻璃窗體會垃圾處理的流程,隔著玻璃窗成為了社會教育的展示空間,增進民眾對環境資源的意識。

隧道由暗到明,電影裡男女主角的對話也在這裡產生,劇情也逐漸轉折,最後,在焚化爐隧道的盡頭,建築師設計了白色的透空框架,框住了瀨戶內海的美麗景色,出挑的瞭望台成了一般民眾休憩觀景的場所,當然也可以下到地面體驗各式親水活動。雖然造訪時間是平日上午,也能看到許多在此約會、野餐、釣魚、運動的人們。處處有細節的建築與環境,令人厭惡「鄰避設施」巧妙轉化成了都市生活中的美術館,我想建築師只是單純純想打造良好的公共建築,沒料到多年後成為了電影的拍攝場景,透過導演的視角重新詮釋,多希望這樣美好的場景,也能在平常的生活周遭開展開來,真正走出電影,造訪每一個人的心。

建築物位於都市軸線的端點,另一頭就是原爆紀念公園

供一般民眾通行的動線位於二樓平台,以垂直的走廊貫穿建築物

走廊兩側展示各種垃圾處理設施,像是偏執狂般整齊排列

走廊的盡頭幽暗,可憋見瀨戶內海

出了建築物後,出現的是畫龍點睛的框景

回過頭看焚化爐,相當精緻的六角形煙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