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專文]淺草觀光文化中心

隈研吾 / 2012 /

淺草是東京都心中,最有傳統日本味道的地方之一,每年也都是外國旅客排行榜第一名的觀光景點,市政府打算在淺草雷門正對面打造新的遊客中心,來迎接不斷成長的遊客,這個遊客中心除了服務旅客,也具備展示室、大型會議室、餐飲等等的功能,由於基地小,建築勢必往高層化發展,而且未來的遊客中心,座落於淺草位置最為敏感的地方,對都市景觀來說也成了一大挑戰。

淺草經歷了數百年的開發,整體市容早已非常混亂,很難想像多增加一個新的高層建築會是怎樣的場景,經過多次競圖設計修正調整之後,決定採用建築師隈研吾的作品。建築師仿照日本傳統建築意象,用七個斜屋頂的日式「家屋」堆疊,創造出實際超過八層樓的空間,整個鋼骨建築為黑色基調,雖然採用的了大量的透明落地窗,但實際存在感相當重,份量十足,與當初競圖的輕巧造型有些落差,我想大概是大量深色的木格柵包覆,而且是黑色的屋簷空隙,還有完全是前所未見建築型態的緣故吧。

很多人對於隈研吾的見解是,只做建築外表裝飾性的處理,去掉建築外衣後,室內空間相對簡單無趣。事實上,這個案子除了在立面上下了功夫,這些立面的造型也一路延伸到室內,成為對應的活動空間,彼此息息相關。例如:入口是低矮的大門,進入後看到的是比較高的家屋,這裡提供了挑高的天井,成為底層的接待大廳,較矮的平整空間可作為辦公室,至於斜面則可當作大會議室的階梯座位,最上層半開放的斜屋頂,是淺草地區視野最好的觀景台,可遠眺淺草寺及晴空塔;家屋與家屋之間的交疊產生的縫隙,則成為放置設備的空間和貓道。室內與立面相互應,實為非常精彩的建築佳作。

除了建築,空間的指標系統也下足了心思,尤其樓層的標示,直接引用了外立面造型,讓使用者對各層活動一目瞭然;文字的部分,對於傳統建築出挑屋簷的呼應,將筆畫的收尾都改為末端翹起,讓人會心一笑。

建築師用這種江戶形式的家屋為意象進行堆疊,其實爭議性相當大,堆疊組合讓人產生不安定感,好像隨時都會有傾倒的可能;而雖然是不用廣告看板、不用鮮豔顏色,好像低調的「隈式負建築」,但說實在,其實與周遭現代的建築格格不入,造型非常的獨特顯眼,讓人不禁想問這種造型是否太過設計具象化,反而比較適合在表參道或銀座這種現代的名店大道出現?又或者巨型量體的遊客中心存在在這裡本身就是個錯誤?若改用低層量體,或者只是一個開放的集會廣場,是否就能改善許多,這些問題都值得規劃設計家們好好反省檢討、想像。

位於最精華的位置,不注意也難

與淺草的街景意外融合?

一樓是挑高的接待大廳

上層有順應造型的階梯教室

格柵包覆黑色建築,層間縫隙是設備區

頂樓的瞭望台可以鳥瞰淺草寺

與建築結合的識別系統

字體也巧妙呼應傳統造型文化